近日,由《新京報》曝光騰格裡沙漠附近工業園區將沙漠變成巨型排污池的事件,表明“邊污染,不治理”的做法還大規模地存在。在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裡沙漠的腹地,位於內蒙古和寧夏的工業園區的化工企業,將沒有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到沙漠里。
  對此,事發地媒體《阿拉善新聞網》的記者在採訪的基礎上做出了回應。對於沙漠腹地的污水池的問題,該網表示園區管委會正在對排空後的池體投加熟石灰對底泥進行乾燥固化,待乾燥固化後進行無害化處置。但卻沒有解釋方圓數十公里都能聞到、連牛羊都不願靠近的刺鼻氣味。而關於照片中黑色管道的用途,阿拉善網表示這些實為2012年11月整改開始前用於向晾曬池輸水的管道。不過,廢棄管道的說法和管道上淤積著最新排放的污染物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得到解釋。此外,有關報道中的農戶的身份有異,雙方目前各執一詞,顯然還需要更高級和細緻的調查核實。
  據媒體報道,騰格裡工業園區投資3600萬元打造的日處理污水量可達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依然被閑置,問及理由,騰格裡鎮的阿拉騰巴根書記解釋稱因污水廠當初的設計量過大,而現在需要處理的污水量達不到污水廠的啟動標準,一旦啟動,廠子就要賠錢。一方面是每天晚上偷偷排放從而形成巨型污水池,另一方面則是污水處理廠閑置不用。二者之間的邏輯矛盾何以調和,恐怕只能祭出當地官員的一句真言:“變廢為寶。”
  的確,在要收益、要利潤的投資者和要發展、要增長的官員眼中,沙漠里排污也許就是變廢為寶的典型之舉。他們並不關心,他們眼中的廢物其實是當地牧民的寶物,他們的舉動損害的是當地牧民及其子孫的利益。而所謂“污染禍害子孫”的警句,對於他們並不起作用,因為他們的子孫不在當地,他們在當地只有利益。
  騰格裡沙漠的違規排污問題,央視在2012年曾進行過曝光,彼時15家企業都已停產,另外有6家企業按照相關規定,有污染預處理設備,繼續生產。為何到瞭如今,當地的污染還是如此明目張膽,騰格裡工業區管委會的陳姓主任回應,這可能是監管上不太到位,企業出現了偷排的現象。僅僅一句監管不到位,顯示的問題或許還不算太嚴重,通過媒體曝光,政府介入,企業整治,相關的污染企業該停產停產,該整頓整頓,不該繼續發生類似事情。
  最糟糕的局面可能在於,監管者或者監管者的上級政府與企業之間有著難以撇清的關係。這裡並不是指個別官員與企業主的利益來往,而是關於一種發展觀念的探討,即當地領導要的是“GDP”還是“綠色GDP”。需要指出的是,沙漠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想要修複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旦為了一時的政績衝動鑄下大錯,就沒有了可輓回的空間。所以,在問題曝光之後,希望更高層級的調查組能夠儘快介入,查清真相,讓污染的罪魁禍首能夠被法律所懲治,讓乾凈的空氣和地下水盡可能地被恢復。  (原標題:[社論]沙漠變身排污池,罪魁禍首必須嚴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k63qkor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