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南京獅子山閱江樓上九份民宿游人如織。在游人中,一位長者登上閱江樓,端詳著這裡的一磚一瓦。長者名叫王六千,浙江新昌人。十多年前,王六千擔任閱江樓建設工程的項目經理兼技術負責人,這座樓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建造的。閱江樓建成,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遺憾。
  閱江樓是王六千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杭州龔自珍紀念館,紹興柯岩風景區普照寺,泰州望海樓,威海華夏城等西服國內古建築群,都出自這位鄉村木匠的手筆。
  鄉村木匠無當鋪師自通
  今年68歲的王六千,出生於新昌縣系統家具梅渚鎮定阪村。初中畢業時,王六千的父母讓他去學木匠,以便日後吃穿不愁。
  按照當時規矩,跟師傅學藝要3年,3年裡不給工錢只管飯。於是王六千便自學木匠手藝,開始,他研究家裡的木傢具,有時候汽車借款去鄰居家串門,也要盯著人家的傢具畫圖並將圖紙帶回家,然後自己動手做。
  那時材料很金貴,只能允許一次性做成功,所以王六千做的時候要特別上心。
  通過自學木工,王六千竟然琢磨出了其中的奧妙。很快,他的木工手藝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成了遠近聞名的木匠師傅。不少村民將自己的孩子送到王六千門下學手藝。沒有跟過師傅的王六千成了許多人的師傅。
  用心琢磨奮發圖強
  1984年夏天,王六千正忙著在鄰村乾木工活,突然接到一個徒弟的求助電話。原來這位徒弟在杭州靈隱寺幹活,工地需要一批手藝精湛的木工師傅。就這樣,很少出遠門的王六千來到了靈隱寺。
  雖然做了多年木工,但對於古建築,王六千是個外行。“當時普工為四級,一般技術人員為五級,最高為六級。”王六千說,當時他沒有級別,連個普工都不如。
  有作為才會有地位。王六千意識到,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杭州生存發展。他一邊虛心請教,一邊用心琢磨。到第二個月,王六千的手藝竟達到六級。
  南京留下得意之作
  1986年,王六千回到了新昌。他接手的第一個工程,就是杭州龔自珍紀念館的修繕工程。由於王六千採用合理的設計施工方案,工程得到杭州市文管部門的好評。
  幾年後,王六千在園林建築工程市場嶄露頭角,不少公司指定要他擔任工程項目經理。而南京閱江樓更是王六千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1374年春(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都(今南京)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但建樓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後,突然決定停建。600年來,閱江樓一直有記無樓。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杜順寶為修建閱江樓傾註了許多心血。從1994年開始設計幾易其稿,到1997年才最終定稿。1998年閱江樓施工時,杜順寶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王六千。就在一年前,在紹興柯岩風景區普照寺工程中,杜順寶遇到了王六千:“這個人木工功底好,能準確領會圖紙的意圖,自己也會動腦筋。”
  終於,王六千成為閱江樓工程項目經理兼技術總負責人。
  “這個工程主體是全混凝土仿木結構,具有很大的挑戰。”王六千說,比如像混凝土與木梁、窗檔之間的接合,就是一個技術難題。王六千一邊向國內同行討教,一邊自己用心琢磨,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2001年,閱江樓建成並對外開放,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如今,68歲的王六千已經退休了,但他依然忙碌於古建築的工程設計施工。他的最大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 梁鋒  (原標題:“新昌魯班”複活南京閱江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k63qkor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